Category 欧易交易所okex

2个月狂赚3000万美元,MEV机器人是如何做到的?

原文作者:Frank,PANews

天下苦 MEV 久矣。

虽然怨声载道,但 MEV 机器人尚未被限制,反而仍在靠着“三明治攻击”完成源源不断的财富积累。

6 月 16 日,名为 Ben 的研究员在社交媒体上曝光一个地址开头为 arsc 的三明治攻击机器人(以下简称:arsc)在 2 个月的时间内狂赚超过 3000 万美元。PANews 对这一 MEV 机器人的行为和操作进行深入分析,以透析这个 MEV 机器人是如何实现数千万的财富收入的。

聚沙成塔,无差别攻击

“三明治攻击”是一种市场操纵策略,其中攻击者在区块链交易中先后插入自己的交易,目的是利用受害者交易造成的价格变动来获利。

由于 Solana 浏览器只能查看当天的最后 1000 笔交易,我们最早只能捕捉到 arsc 4 月 21 日 15: 38 至 16: 00 的接近 20 分钟时间内的交易。在这段时间内,该机器人做了 494 笔交易,最初的 SOL 余额为 449 个,而经过 20 分钟的时间后,余额数量增加至 465 个。也就是在短短的 20 分钟左右,arsc 地址就通过三明治攻击完成了 16 个 SOL 的收入,按此速率来算,其一天的收益约为 1152 个 SOL,按照 SOL 当时价格约为 150 美金左右计算,每天的收入可达到 17.28 万美元。

PANews 统计了 arsc 最后的 100 笔交易发现,arsc 平均每次投入的资金约为 6990 美元,单次的平均收益约为 38 美元,单笔平均回报率约为 3.44% 。小到一笔 43 美元的订单,大到 16 万美元的订单都能成为其攻击的对象。而往往价值越高的订单,单笔收入也就越高。一笔针对 16 万美元的订单,单笔带来的盈利就达到了 1200 美元。可谓是无差别攻击,

2个月狂赚3000万美元,MEV机器人是如何做到的?

(图注:arsc 部分交易记录及收益)

随着 arsc 的本金越来越多,其盈利的速度也在稳步提升。4 月 22 日,这一天半小时内的 492 次攻击当中,盈利金额达到了 63 SOL,单日盈利金额水平提升至 3000 SOL 左右,较前一日 2 倍左右。事实上,在有记录的 2 个月的时间内,arsc 共获利 20.95 万个 SOL,平均每天盈利 3800 SOL,日均收入约为 57 万美元。这一收入能力甚至超过了近日爆火的 MEME 币发行平台 Pump.fun(6 月 19 日,Pump.fun 的 24 小时收入约为 55.7 万美元)。

攻击者是超级验证者的质押大户

该地址一共通过三明治攻击获利后陆续向 9973 hWbcumZNeKd 4 UxW 1 wT 892 rcdHQNwjfnz 8 KwzyWp 6 这个地址(以下简称为 9973)转入 20.95 万枚 SOL,价值约 3142.5 万美元(按 150 美元价格计)。随后, 9973 地址将其中的 12.44 万枚 SOL 转给 Ai 4 zqY 7 gjyAPhtUsGnCfabM 5 oHcZLt 3 htjpSoUKvxkkt 地址(以下简称 Ai4z),由 Ai4z 再将这些 SOL 代币通过去中心化交易所卖成 USDC。

2个月狂赚3000万美元,MEV机器人是如何做到的?

除此之外,Ai4z 这个地址还将手中的 SOL 质押给了几个 Solana 验证者,其中给 Laine 质押了 11001 个 SOL,给 Jito 质押了 8579 个,Pumpkin’s 质押了 4908 ,Jupiter 2467 个,还有 Marinade、Blazestake 各约 800 个。

其中,在 laineSOL 上的的总质押代币为 19 万枚,Ai4z地址则是 Laine 最大个人质押用户,占比为 5.73% ,仅次于某交易所的第一大的持有地址。laineSOL 是由验证者发行的质押权益,用户通过持有这种代币可以质押投票的同时还能获得 DeFi 的收益。不过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这种质押行为是否会表示 Laine 与攻击者有其他额外关系,但在某种程度上二者存在一定的利益捆绑。Laine 是 Solana 链上主要的验证者之一,此前是推动 Solana 将 100% 优先费用发放给验证者的主要支持者。(相关阅读:)

2个月狂赚3000万美元,MEV机器人是如何做到的?

Solana 上的三明治攻击为何屡禁不止

从根源上来看,Solana 上的 MEV 算是一个新生意。在 MEV 奖励协议 Jito 发行之前,Solana 上的 MEV 数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 Jito 推出 MEV 奖励的方案后,目前已有超过 66% 的验证者运行了 Jito-Solana 客户端。这一客户端的特点在于允许用户向验证者支付额外的消费(Tip)来让验证者优先运行捆绑的交易包。此外,Jito 还运行了一个 mempool,这个内存池可以被用于三明治攻击者监听用户发起的交易内容。3 月份 Jito 宣布暂时关闭 mempool 以减少三明治攻击,但 MEV 机器人仍可以通过运行一个 RPC 节点来监听交易。

从本质来看,MEV 并非是一无是处的设计。通过优先费用等方式可以避免大量的垃圾邮件攻击,对维护区块链网络健康有着一定的作用。只是 Solana 上目前仍可以监听用户交易和由小费支付者可以打包交易的模式仍让“三明治攻击”有漏洞可钻。

Solana 基金会此前曾在 6 月 10 日宣布删除了 30 多个参与三明治攻击的验证者。但从效果上来看,这一治理方案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PANews 通过调查 arsc 的交易过程来看,其进行“三明治攻击”时选用的验证者不少都是 Laine、Jito、Jupiter 这种大型验证者。且该地址的攻击行为截止到 6 月 14 日才停止,似乎并未受到 Solana 基金会的惩罚治理影响。(相关阅读:)

“三明治攻击”也可遭司法制裁

进行“三明治攻击”真是无风险套利吗?答案是否定的,已有案例表明,这样的攫取行为或有法律风险。

今年 5 月,美国司法部宣布 Anton Pepaire-Bueno 和 James Pepaire-Bueno 两兄弟因涉嫌通过以太坊上复杂的套利机器人漏洞窃取 2500 万美元的加密货币而被捕。

或许也是考虑到司法风险的问题,目前 arsc 这一地址似乎已经暂停了三明治攻击,并试图通过利用上千笔小额交易来刷新 Solana 浏览器记录的方式隐藏此前攻击的罪证。但该地址的相关资产仍放在链上,还没有向任何中心化交易所进行转移。

目前,arsc 的夹子行为已经引发公愤,推特上上有数百条悬赏追踪该地址背后人员的推文倡议。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神秘的攻击者“现出原型”的那一刻也将是面临严重的司法惩罚之时。

2个月狂赚3000万美元,MEV机器人是如何做到的?

深度研究:BTC 现货 ETF 与 CME 天量空头持仓之间的微妙关系

深度研究:BTC 现货 ETF 与 CME 天量空头持仓之间的微妙关系缩略图

作者:Crypto_Painter 来源:X,@CryptoPainter_X

最近整个市场出现了一丝恐慌的情绪,很大原因上与 CME 的天量空头持仓有关,作为一个币圈老韭菜,依稀记得当年 CME 正式上线 BTC 期货交易时,刚好终结了 2017 年的史诗级大牛!

因此,研究 CME 的这些天量空单意义非凡!

首先,介绍一下背景:

CME 指的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它于 2017 年底上线了 BTC 的期货交易,商品代码为:【BTC1!】,随后大量华尔街机构资本与专业交易者进入 BTC 市场,给正在进行中的疯牛当头一棒,使得 BTC 进入了长达 4 年的熊市;

随着传统资金越来越多进入到 BTC 市场,CME 所主要服务的机构交易者(对冲基金)与专业交易员开始越来越多的参与到 BTC 的期货交易中;

在此期间,CME 的期货持仓量越来越大,并在去年成功的超越了币安,成为了 BTC 期货市场中的老大,截止目前,CME 的 BTC 期货总持仓量达到了 150800 枚 BTC,约合 100 亿美元,占据了 BTC 全部期货交易市场 28.75% 的份额;

因此,毫不夸张的说,当下的 BTC 的期货市场不是由传统币圈交易所及散户所控制的,而是已经落入美国专业机构交易者手中了。

随着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发现,CME 的空头持仓不仅大幅增加,而且近日已经突破历史新高,仍在不断上升中,截止当下我正在写这篇文章时,CME 的空头持仓量已达到 58 亿美元,看趋势仍未出现明显放缓;

深度研究:BTC 现货 ETF 与 CME 天量空头持仓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是否说明华尔街的精英资本们正在大举做空 BTC,并完全不看好 BTC 这轮牛市的未来表现呢?

单纯看数据的话,确实如此,更何况 BTC 从未出现过在牛市中突破历史新高后还维持震荡超过 3 个月的情况,一切迹象都表明,这些大资金可能在赌这轮 BTC 的牛市远不及预期。

现实真的如此吗?

接下来我来为你解释这些天量空头持仓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感到恐惧?以及这对于牛市究竟有何影响?

首先,如果你经常查看 CME 的价格,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特点,BTC1! 这个期货交易对的价格,几乎永远高出 Coinbase 现货价格至少几百刀的区间,这很好理解,因为 CME 的 BTC 期货是按月到期交割,相当于传统币圈交易所里当月的掉期合约;

因此在当市场情绪看多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掉期合约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溢价,比如牛市中次季度合约的溢价往往非常高。

如果我们用 CME 的 BTC 期货价格减去 Coinbase 的现货价格(它们都是 USD 交易对),就能得到如下这张图表:

深度研究:BTC 现货 ETF 与 CME 天量空头持仓之间的微妙关系

橙色的曲线为 BTC 价格在 4h 级别上的走势,而灰色的曲线为 CME 期货价格相对于 CB 现货价格的溢价;

能够清楚看到,CME 的期货溢价随着每个月的合约展期(自动移仓到下个月合约),其溢价水平呈现一个规律性的波动,这与币圈传统交易所的掉期合约溢价类似,它们会在合约生成时出现较高的溢价,而在合约即将到期时,溢价逐渐被磨平;

正是有了这种规律,我们才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期现套利,举个简单的例子,当 CEX 交易所的季度合约生成后,如果市场刚好经过一段大牛行情后,其溢价已经达到了 2~3%,那么我们就可以拿出 200 万美元,分别买入 100 万美元现货,同时在季度合约上开出 100 万美元空单;

这期间价格不论如何波动,空单都几乎不会爆仓,只要等到季度合约到期前,溢价逐步被磨平,就可以无风险获得 100 万美元下的 2% 稳定收益了,也就是 2 万美元。

不要小看了这点收益,对于大资金来说,这是几乎无风险的高额回报!

简单算一笔帐的话,CME 平均每月生成一次新的合约,自 2023 年起,其平均溢价在 1.2%,考虑到这种操作的手续费,就按 1% 算吧,那就是一年下来,每个月固定 1% 的无风险套利机会。

按照一年 12 次算,差不多是 12.7% 的无风险年化收益,这已经吊打美国大部分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了,更别说把这些钱存到银行吃利息了。

因此,目前来看,CME 的期货合约是一个天然的套利场所,但还有一个问题,期货可以在 CME 开,但现货从哪里买呢?

CME 服务的都是专业机构或大资金,这些客户没有办法像我们一样开个 CEX 交易所账户就能交易了,他们的钱大部分也是 LP 的,所以必须找到一个合规、合法购买 BTC 现货的渠道。

锵锵!你说巧不巧,BTC 的现货 ETF 通过咯!

至此,完成了闭环,对冲基金或机构在美股 ETF 上进行大量买入,同时在 CME 开出等量空单,每个月做一次无风险固定套利,实现最低年化 12.7% 的稳定收益。

这套论据听起来非常自然且合理,但我们不能光靠嘴说,还要用数据验证,美国的机构投资者们到底有没有通过 ETF 和 CME 进行套利?

如下图所示:

我在图表上标注出来了自 ETF 通过以来 CME 的期货溢价极低时段,而下面的副图指标为我自己写的 BTC 现货 ETF 净流入柱状图;

你可以明显地看到,每当 CME 期货溢价开始明显缩水,不到 200 刀时,ETF 的净流入也会随之减少,而当 CME 生成新的当月合约后,ETF 在新合约开始交易的第一个周一就会出现大量的净流入。

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ETF 净流入资金中有相当比例的一部分资金不是单纯的购买 BTC,而是用于对冲接下来在 CME 要开的高溢价空单;

这个时候你可以翻到上面再看一下那张统计 CME 期货空头持仓量的数据图,你会发现,CME 的空头持仓量真正开始暴涨 50% 的时间刚好就是 2024 年的 1 月以后。

而 BTC 的现货 ETF,刚好也是在 2024 年 1 月以后开始正式交易!

因此,根据以上不太完整的数据论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 CME 的天量空头持仓,很可能有不少空单都是用于对冲现货 ETF 而出现的,因此其实际的净空头持仓应该远远不到当前 58 亿美元,我们也没必要因为这个数据而感到恐慌;

2. ETF 截至目前 151 亿美元的净流入,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是处于对冲状态下的,这刚好解释了为何 6 月初出现的历史第二高 ETF 单日净流入(8.86 亿美元)以及那一整周的 ETF 净流入都没有让 BTC 的价格出现明显的突破;

3. CME 的空头持仓虽然水分很大,但在 ETF 通过前,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涨幅,在经历后续牛市从 40000 美元涨至 70000 美元的行情中也没有出现大幅清算,这说明美国机构投资者中很可能还是有坚定看空 BTC 的资金存在的,我们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

4. 对于 ETF 的每日净流入数据需要有一个新的认知了,净流入资金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也许不一定就是正相关,还有可能出现负相关(ETF 大额买入,BTC 价格下跌);

5. 考虑一个特殊的情况,当未来某一天 CME 的期货溢价被这群套利系统吃干净后,没有潜在的套利空间时,我们就会看到 CME 的空单持仓量出现大幅减小,与之对应的就是 ETF 的大额净流出,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不要太过惊慌,这单纯属于流动资金撤离 BTC 市场,去寻找新的套利机会罢了。

6. 最后的思考,期货市场的溢价来自哪里?羊毛是否真的出在羊身上?之后我也许会再对此进行新的研究。

好了,以上就是本次的研究汇总,这期内容偏向市场研究,没有很明确的方向性指引,所以不能对交易起到太大帮助,但是对于理解市场逻辑还是很有帮助的,毕竟当我看到 CME 的天量空单时,也有点害怕,甚至回忆起了 2017 年~2018 年的长期熊市。。。

那段熊市可比今天的震荡行情要恶心多了,不过还好,目前来看,BTC 确实是受到了传统资本的青睐,说难听一点,对冲基金愿意来这个市场套利,本质上就是一种认可,虽然钱是我们散户们出的。

深度研究:BTC 现货 ETF 与 CME 天量空头持仓之间的微妙关系

Ethena 更新代币经济学,逼着空投用户作长期 Hodler?

Ethena 更新代币经济学,逼着空投用户作长期 Hodler?缩略图

撰文:Yangz,Techub News

 

6 月 18 日,ETHena 代币经济学,计划在 Ethena 生态和即将推出的 Ethena Chain 中引入通用再质押机制,并对任何通过空投获得 ENA 的用户实施「锁定」要求。虽然 Ethena 称此举旨在降低 ENA 的通胀率,并激励 ENA 持有者成为长期用户,但考虑到此前 Ethena 团队曾多次更改 Shard Campaign 中空投代币的解锁机制,此次更新的「强迫」意味非常明显。也有用户指出,Ethena 这一次次的机制更改只是为了确保 ENA 在团队及投资者解锁之前无法出售,然而即使是为了保持 ENA 的价值,这种做法也未免令用户心寒。

 

ENA 在 Ethena 生态中的当前用例

 

目前,ENA 在 Ethena 生态中的用例包括:

 

i) 将 ENA 锁定在  中,以提高潜在的未来回报。这么做的目的是鼓励将价值从更多的雇佣资本(mercenary capital)转移到更有利于 Ethena 长期发展的用户手中。这种重新分配的规模与用户持有的 USDe 数量成线性关系。因此,随着 USDe 供应量的增加,对长期一致的生态成员提出潜在的 ENA 持有需求也会随之增长。目前,ENA 的锁定池持有约 2.9 亿枚 ENA。

 

ii) 将 ENA 锁定在  内,用户可以以 PT-ENA 的形式获得目前约 75% 的固定年利率,YT-ENA 购买者可以获得积分分配,并且只需持有 1 YT = 1 ENA 即可满足相对于其 USDe 持有量的最低 ENA 持有量。目前,PT-ENA 池持有约 1.6 亿 ENA。

 

iii) 将 ENA 纳入 Ethena 系统并增加实用性的下一阶段将利用通用再质押池来质押 ENA。第一个用例是依靠基于 LayerZero DVN 的消息系统,为 USDe 的跨链转账提供经济安全性。这是与即将推出的 Ethena Chain 和建立在该链上的金融应用相关的多层基础设施中的第一层,这些基础设施将利用并受益于再质押 ENA 模块。

 

有关该链的更多详细信息,可参阅详述的 Ethena 2024 路线图。

 

当前质押的 ENA 和 sUSDe 将成为首批可存入 Symbiotic 的新资产,而最初的 LST 均在数小时内达到上限。

 

目前关于锁定 ENA 的数据可通过 查看。

 

Ethena 更新代币经济学,逼着空投用户作长期 Hodler?

 

ENA 再质押模块的详细信息

 

Ethena 更新代币经济学,逼着空投用户作长期 Hodler?

 

Ethena 将首先与 Symbiotic 和 LayerZero 合作,试点使用通用再质押框架,以确保基于 Ethena 的资产(包括 USDe 和 sUSDe)的跨链转移安全。这些转移通过 LayerZero DVN 网络进行验证,该网络通过 Symbiotic 内已质押的 ENA 来确保安全。

 

该模块还将建立一个通用框架,为 LayerZero 生态合作伙伴推出再质押的 DVN,利用已质押的代币提供经济安全性和 DVN 运营商选择。

 

有关 LayerZero DVN 的更多详细信息,可查看相关。

 

虽然基于 Ethena 的跨链转账将通过已质押的 ENA 来确保安全,但 Ethena 将通过 USDe 和 sUSDe 为通用再质押使用案例提供独特的价值主张,供其他系统和协议用作底层资产。

 

与利用以太坊作为基础再质押资产相比,USDe/sUSDe 作为资产具有两种不同的特质,可释放出独特的潜在用例:

 

i) 非相关性:与美元「挂钩」的相对稳定的资产通常与波动较大的加密资产不相关,在需要罚没的时期,美元相对于以太坊的稳定性是压力时刻的一个重要特质–此时我们最需要再质押的安全性。

 

ii) 可持续的实际回报:目前还不清楚 AVS 如何在不提供过多代币奖励构成大部分收益的前提下,为数十亿美元的再质押资本提供真正的非通胀收益率。而自创立以来,USDe 的实际收益率在结构上高于任何以美元为基础的资产,因此使用 USDe 可以独到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它减少了对通胀奖励的需求,缩小了再质押者与消耗安全的系统之间的资本成本差距。

 

Symbiotic 中质押 ENA 的奖励详情

 

继 Symbiotic 中 ETH LST 在数日内达到上限后,ENA 和 sUSDe 将成为下一个符合条件的资产,可在其下一个阶段中进行质押。

 

在 Symbiotic 中质押 ENA 将获得以下奖励:

 

  • 最高每日每 ENA 30 倍积分奖励

  • Symbiotic 积分

  • Mellow 积分

  • 未来潜在的 LayerZero RFP 分配(如果分配给 Ethena 的话)

 

ENA 池将于 6 月 26 日(下周三)上线。

 

在 Ethena Chain 中质押 ENA

 

正如 2024 年路线图中详述的那样,Ethena Chain 将专注于在 USDe 作为系统内原生 Gas 代币和支点资产的基础上构建金融应用和基础设施。

 

我们认为,加密原生货币是圣杯和杀手级应用,而美元则是每个金融应用的命脉。

 

重塑后的 ENA 将为以下应用的每个用例提供通用安全性:

 

  • 现货 AMM

  • 永续 DEX

  • 收益率交易

  • 货币市场

  • 低抵押借贷

  • 链上主经纪商

  • 期权和结构性产品

 

以及链上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如

 

  • 跨链传输

  • 预言机供应商

  • 共享排序器

  • 数据可用性解决方案

 

作为回报,用户可能有资格从这些协议的潜在空投中受益。

 

随着围绕 USDe 资产生态和用例的增长,ENA 作为有助于确保生态安全的资产,其效用也将随之增长。

 

Ethena 更新代币经济学,逼着空投用户作长期 Hodler?

 

关于 ENA 锁定和归属的更新

 

自 6 月 17 日起,任何通过空投(例如,从受归属条件限制的 Shard 活动空投部分)获得 ENA 的用户都必须在第一部分概述的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锁定至少 50% 的可申领 ENA 分配。

 

否则,该用户归属于相关钱包的所有未归属 ENA 将被重新分配给锁定 ENA 的其他用户。随着 ENA 在生态中出现更多的用例,为此目的锁定 ENA 的选项也会随之增加。

 

需要明确的是:上述规定的目的是激励 ENA 持有者从雇佣资本重新调整为长期合作用户。

 

有关上述内容的说明将在 6 月 23 日用户领取下一周 ENA 归属时予以明确。从那时起,新归属的 ENA 中至少有 50% 需要锁定在上述选项中,否则用户将失去未归属的 ENA。

 

基金会、团队或投资者不会保留任何因不满足上述条件而未归属的 ENA,这些 ENA 将完全用于造福与生态相匹配的用户。

 

对 Ethena 此次更新的不同看法

 

对于 Ethena 此次更新, 对其与 Symbiotic 的集成表示赞赏,称 Ethena 作为最重要的 AVS 将使 Symbiotic 超越 Eigenlayer 。此外,此次更新「也标志着代币经济学元的变化:现在,每个 DeFi 代币都可以通过再质押的安全性而得到强化。」Ignas 表示,「这也意味着 lrtENA 等 DAO 代币的 LRT」成为可能,也许「Maker 也应与 lrtMKT 一起作为 AVS 推出,甚至是 lrtUNI 等。」

 

Kairos Research 则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举措。」

 

Kairos Research 表示,首先,自四月初推出以来,已有很大一部分 ENA 锁定在协议自己的 LP 质押合约及 Pendle 合约中,约占总供应量的 3%,即当前流通供应量的 28%。根据链上数据, Ethena LP 质押合约此前只有一次大规模 ENA 外流,共计约 2300 万枚 ENA 了一个特定钱包,随后又发送到了币安的存款地址。这间接表明了用户对该协议的长期支持。而随着 ENA 此次更新,也将为其创造额外的质押渠道。考虑到积分奖励乘数将完全相同,且 Ethena 似乎暗示将为未来的生态项目提供额外的空投,可以设想,当新的再质押合约上线时,其中一些代币将从上述合约中迁移到新的再质押合约中。

 

Ethena 更新代币经济学,逼着空投用户作长期 Hodler?

 

Ethena 更新代币经济学,逼着空投用户作长期 Hodler?

 

不过,Kairos Research 也对此次更新提出了自己的疑虑。Kairos Research 表示,虽然 Symbiotic AVS 的「真实收益 」概念很酷,而且 Ethena 与其垂直整合也很有意义,但一个不稳定的治理代币的再质押是否是「安全」的最佳解决方案仍未可知。另外,虽然现金与套利交易的代币化有助于让用户接触到他们无法接触到的某种类型的收益,但这里仍然涉及到交易对手风险,为原本透明的协议引入了一层不透明性。鉴于这些交易方负责提供收益率,在围绕 Ethena 协议提供的诱人收益率建立整个生态之前,Kairos Research 建议制定 Ethena 提高透明度,并围绕协议更好地对风险进行评估。

 

当然,除了 Kairos Research 较为整体的客观评价,CT 上更多的是针对 Ethena「逼迫」空投接收者锁仓这一机制的吐槽。 直接在评论区讽刺道,「ENA 是为了治理吗?在此之前,我不确定我是否看到过任何关于此次更新的投票提案。我们既得的 ENA 一夜之间从每月解锁改为每周解锁,现在又要被迫锁定 50%。治理代币的意义何在?」此外,还有 KOL 对 Ethena 使用的「雇佣资本」一词感到失望, 感叹道「更糟糕的是,早期的 USDe 支持者现在竟成了雇佣资本」。

 

对于 Ethena 此次代币经济学更新是否会损害用户参与未来 ENA 空投的积极性,并损害 Ethena 团队的信誉,还有待时间验证。倒是 Symbiotic 的用户们,或许该担心一下自己手上的积分会不会被越来越多的参与者稀释这一问题。

DePIN都这么火了 你还不知道它是啥?

随着区块链的兴起以及人们对去中心化解决方案的兴趣与日俱增,DePIN已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尽管DePIN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它未来有可能在广泛的应用领域中颠覆现有的基础设施模式。

DePIN是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的缩写,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将现实世界中物理基础设施的控制权和所有权去中心化的网络的总称。

一般而言,数据网络、交通或电网等物理基础设施一直由中心化的实体拥有和管理。而DePIN 项目则试图通过创建点对点(P2P)网络来取代这种情况。在这种网络中,个人可以贡献自己的物理资源,并拥有网络的共享控制权。

Airbnb等多个Web2的中心化项目都曾成功地利用了社区的力量,DePIN项目将通过去中心化和激励机制赋予用户决策权,并让用户收益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而增长,从而进一步促进社区的积极参与项目发展。

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的DePIN项目更加透明,减少了对单一机构的依赖,也不易出现单点故障。此外,由于DePIN的参与者也是集体决策者,受驱动的社区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管理平台。

DePIN应用案例

DePIN的用例涉及分布式金融、数据存储、电信、交通和医疗保健等多个领域。Filecoin是比较知名的DePIN项目之一,它是一个点对点的去中心化数据存储平台,通过利用个人计算机网络来确保安全性和稳定性。数据存储提供商通过提供一定时间的可靠的数据存储,即可获得来自Filecoin的奖励。其他一些已知的DePIN例子包括Render、Livepeer、Akash Network、Helium、AIOZ和Hivemapper等。

“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DePIN就是通过协调参与者的激励机制,使基础设施变得智能和灵活。”交通DePIN项目Soarchain背后的公司Sar Robotics的始人兼首席执行官Kerem Ozkan曾这样说到。Soarchain旨在专门为移动行业创建一个基于通证的数据和连接基础设施,使车辆能够安全地收集和共享数据,从而提高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

除了交通,Ozkan相信DePIN还能促进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人工智能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足够的GPU、CPU集群和基本计算能力,Ozkan表示:“这是因为在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本身比数据中心的发展要快得多,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紧缺。”Soarchain首席执行官认为,以通证激励和社区主导的DePIN数据网络极具潜力,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目前所需的可扩展性和敏捷性。

随着DePIN概念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多个DePIN项目已开始从风险投资者那里获得资金。专注于提供去中心化计算能力支持的Blockless上个月宣布,它在种子轮前期和种子轮融资中筹集到了800万美元。WeatherXM是一个利用Filecoin上存储的环境数据制作超本地天气预报的DePIN项目,该项目获得了770万美元的A轮融资。

未来挑战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领域,DePIN 仍然面临着挑战。Ozkan说:“物理环境是不可控制的,因此互操作性、可扩展性或任何与整个系统安全有关的问题都仍然是挑战。用户会有不同硬件和基础设施的准入权限,所以你必须验证它们是否可信、防篡改等。”

DePIN 开发人员说,这项技术有可能像铁路刚开始使用时那样产生巨大影响,但需要不断自我创新,才能得到更广泛的采用。

TrendX研究院:LayerZero空投引发争议,撸毛是否已经走到末路?

经过一个多月的女巫清洗活动,LayerZero 基金会今天在 X 平台上宣布空投资格查询页面已经上线。然而,空投的结果却让很多用户“破防”。

作为社区最受期待的潜在空投项目之一,LayerZero 的空投曾被寄予厚望,人们期待着「大手笔」的空投。然而,随着女巫清洗活动的展开,大量工作室甚至普通用户的账户被举报为女巫账号,最终在辛苦了大半年后却发现一无所获。

作为近期和 Zksync 同样被重视的唯二大型空投项目,LayerZero 此次引发的争议不小,在用户对项目方的“诚意”提出质疑的同时,也对当前行业是否会诞生新的代币分配范式提出思考。

在此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下什么是女巫清洗活动。

为期一个月的女巫清洗

LayerZero 成立于 2021 年 11 月,正值区块链市场的牛市。凭借强大的资本支持和业内关键意见领袖的推广,LayerZero 在一年内迅速崛起。宣布计划推出治理代币空投的消息在社区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强大的资本背景、高项目估值和顶级地位,让很多人期待着丰厚的空投,这吸引了大量的空投猎手。根据 Dune 的数据,自去年四月以来,LayerZero 链上的交互量显著增加,单日交易笔数超过 20 万次,最高达到 49 万次。如此高频的交互不仅提升了平台的数据表现,还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例如,LayerZero 上第一个跨链 DApp Stargate 的月收入超过 100 万美元,而这仅仅是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产品。

TrendX研究院:LayerZero空投引发争议,撸毛是否已经走到末路?

在这种高期待下,社区对 LayerZero 的空投预期一直很高。尽管频频传出空投的消息,但却不断推迟。终于,今年 5 月 2 日,LayerZero 在 X 平台宣布第一期快照已经完成,市场情绪达到顶点。

根据 WOO X Research 的预测,LayerZero 的空投价值可能在 6 亿至 10 亿美元之间。保守估计,若 TGE 估值为 4 倍,初始流通量为 15% ,则 FDV 为 120 亿美元,空投价值约为 6 亿美元,每位用户预计可获得 750 至 1500 美元。而在乐观估计中,若流通量为 20% ,TGE 估值为 4.5 倍,FDV 为 135 亿美元,空投总价值预计达到 10.8 亿美元,每位用户预计可获得 1350 至 2700 美元。

然而,正当用户满怀期待地等待空投时,LayerZero 却突然宣布了一个意外的消息。5 月 3 日,LayerZero 发布公告称,为了确保空投的公平性,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女巫审查行动。

在空投中进行女巫审查并不罕见。女巫通常指通过大量账户进行无意义或小额交易以获取空投的行为。然而,这次审查引入了一种全新的“赏金举报机制”。根据官方公告,审查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期 14 天的自曝阶段,用户可以自我曝光其女巫行为,官方将保留这类账户 15% 的空投分配;第二阶段是官方审查阶段,LayerZero 将根据特定规则进行筛查,发现的女巫账号将不保留任何空投额度。最具争议的是第三阶段——赏金举报阶段,从 5 月 18 日至 5 月 31 日,任何人都可以在 Github 上提交举报,成功举报者将获得被举报者 10% 的空投分配,其余 90% 回归空投池,被举报者则不再获得任何空投。

最终,随着今天 LayerZero Labs 首席执行官 Bryan Pellegrino 在 X 表示,共 128 万合格地址;并且会将追回的约 1000 万枚代币返还给真实用户。女巫审查告一段落。有 80.3 万个地址被判定为潜在女巫,其中超过 33.8 万个地址自曝为女巫。

“老鼠仓”风波和 3U 的场外价格

当女巫审查结束,用户翘首期盼空投到来的同时,LayerZero 又陷入了老鼠仓风波。在大部分用户因为空投结果而感到不满和嘲讽的情况下,仍有一些用户表示自己获得了大量的 ZRO 代币。这些幸运儿大多持有 Kanpai Pandas 的 NFT。例如,一个拥有 50 个 Kanpai Pandas NFT 的地址获得了 5335.55 枚 ZRO 代币,而另一个以0x 816 开头的地址因持有 152 个 NFT 而获得了 1 万枚 ZRO 代币。平均来说,每个 NFT 大约获得 100 枚 ZRO,并根据 NFT 的稀有度有所调整。

由于 Kanpai Pandas 项目并不广为人知,这引发了用户对“老鼠仓”的怀疑。但根据 nftgo 的数据,Kanpai Pandas 的交易量高峰与 LayerZero 空投快照时间并无明显相关性,且官方 Twitter 一直正常运营。因此,关于 Kanpai Pandas 存在“老鼠仓”的指控尚未得到证实。

与此同时,不少用户表示,他们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精力,花费了数百美元的成本,但可能只能获得 25 枚 ZRO 代币。按照场外 3 美元一枚的价格计算,这远不足以覆盖成本。这些用户认为 LayerZero 的此次空投“毫无诚意”。

一个持有 36 枚 Kanpai Pandas NFT(约 36 E)的 X 用户 Axel Bitblaze 获得了 1 万枚 LayerZero(ZRO)空投。他发文表示,LayerZero 给予链上用户的空投份额令人失望:“排名前 1% 的钱包只获得 200-500 个代币,这简直太疯狂了……我和我的家人也努力进行了交互,以获得空投份额,尽管我们排名进入了前 1% ,但这些交互只换来了一小笔空投。”

甚至有用户认为,Zksync 和 LayerZero 空投的结束,将成为空投 EndGame。

不仅仅是 ZRO 空投,最近的 ZK 空投也引发了类似的争议。合格地址数量远低于预期、决策过程不透明、被 Nansen 撇清关系以及频繁出现的可疑地址,官方却未作出直接回应,这一系列操作让 ZK 空投陷入了“老鼠仓”风波。之前,AltLayer 也因为 OG NFT 而被社区质疑存在“老鼠仓”。

问题的根本在于社区对空投分配的不满。散户们无法确定如何符合官方的空投标准,而官方的“最终解释权”只会增加操作不透明的嫌疑,导致空投代币被分配给“老鼠”,这些“老鼠”抛售代币,散户接盘,剩余的代币供应不断解锁继续打压市场。

相比之下,空投最早期的代表性墙面 Uniswap 的空投显得更透明和公平。Uniswap 官方表示,只要用过 Uniswap,不论兑换是否成功,每人都可以领取 400 枚 UNI 空投。同时,持有 UNI 还能获得 SOCKS 代币等一系列福利。

尽管这种无门槛的空投也曾被批评,但在如今空投项目被诟病反撸和接盘的时代,UNI 显得是一个成功的空投案例。

有观点认为,ZRO 空投引发强烈不满的真正原因是这些空投项目方打破了 VC、项目方和“撸毛”用户三者之间的平衡。

“撸毛”用户或工作室,在 VC 推高估值、疯狂撒钱的博弈中本就是最弱势的一方。项目方需要用户的交互数据来吸引 VC 投资,VC 需要项目方发代币来套现离场。项目方用未来可能变成代币的承诺吸引“撸毛”用户为其数据增长免费打工。但同时,也有观点认为,巨鲸不应该因为投入大量资本就获得所有代币,但最小的用户无论如何都应该得到一些基础数量的代币。

这也是当前Web3领域普遍存在反机构情绪的由来,因为,由于 VC 的贪婪或投资判断失误,这些项目获得了超高估值,但无法形成一个可靠、稳定的商业模式,只能依靠发代币这一招让散户为其消化不良的资产买单。

但尽管 ZK 和 LayerZero 两次空投让人大跌眼镜,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撸毛依旧是一个可以博取收益的方式,尽管收益在持续下降。

LayerZero 之后值得关注的空投

Manta Network:Manta 代币是 OFT 代币,团队不同的链上部署 OFT Manta Token,支持多链之间的 Manta 代币跨链。

分配计划: 10% 分配给开发者;30% 分配给早期采用者;20% 分配给生态系统合作伙伴;40% 分配给 LP 提供者。

项目链接:

Canto:Canto 是使用 Cosmos SDK 构建的 Layer 1 区块链,通过 LayerZero 的 OFT 标准,CANTO 的跨链表示被部署到以太坊,使用户能够在主网上为 CANTO 提供流动性和交易 CANTO,从而也为 Canto 提供了额外的桥接路径。

分配计划: 70% 分配给 CANTO OFT 跨链用户,总共跨链至少 50 个 CANTO 到 / 从以太坊,其中 20% 平均分配, 80% 按跨链量比例分配;20% 分配给 PancakeSwap(以太坊)上的 CANTO/WETH LP,按快照时流动性池的所有权百分比比例分配;10% 分配给 Canto 开发者。

项目链接:

DappRadar:DappRadar 是一个 DApp 数据分析平台。

分配计划: 10% 分配给开发者;90% 分配给 RADAR 质押者。

项目链接:

KelpDAO:KelpDAO 是一个流动性再质押协议,其 rsETH 采用 OFT 可跨链至其他 L2。

分配计划: 40% 分配给跨链至各种 L2 的用户;20% 分配给在 L2 上原生铸造 rsETH 的用户;20% 分配给主网和 L2 上的前 500 名流动性提供者;10% 分配给主网的 rsETH 持有者;10 % 分配给 Kelp 的核心团队,以支付开发人员的费用和审计。

项目链接:

Pendle:Pendle 是一个收益率交易协议。

分配计划: 10% 分配给开发者;90% 分配给 vependle 持有者。

项目链接:

关注我们 TrendX

TrendX 是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AI)驱动Web3趋势追踪和智能交易平台,旨在成为未来 10 亿用户进入Web3领域的首选平台。通过结合多维度趋势追踪和智能交易,TrendX 提供全方位的项目发现、趋势分析、一级投资和二级交易体验。

Website:

Twitter:

投资有风险,项目仅供参考,风险请自担

深度迷思:资产放在冷钱包还是交易所?到底怎么选?

作者:OneKey 中文 来源:X,@OneKeyCN

最近一段时间,币安和 OKX 都不太平。币安有用户反馈恶意插件 Aggr 绕过币安的 MFA(多因素身份认证),通过对敲盗走了用户的资产。OKX 则有用户称黑客使用 AI 换脸绕过 MFA 后更换了手机号、邮箱以及谷歌的验证器,随后盗走用户资产。

受害用户们撰写了生动的长文,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人心惶惶,各种截图谣言四起催促着人们赶紧提走代币。

但仅仅是迁走代币,就够了吗?或许,这个问题本身折射的思维模式,未必正确。

安全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

了解 Web2 账户安全的防线:MFA

如果你非要在冷钱包和交易所之前二选一,其实本质上,就是在「私钥」和「MFA 多因素身份认证」之间选择。

对于 MFA,如果你是一个多年的互联网冲浪选手,或许你已深有体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简单的密码已经不够了。短信验证码、邮箱验证码,甚至是人脸识别、谷歌验证器才是「主角」。国内有的 APP 甚至不需要设置密码,只需要手机验证码。

这很好理解,大部分普通人设置的密码根本不够安全(很多密码库已经被各大海内外网站泄露无数次了),所以需要层层保护:

第一层,只有你知道的信息:如密码、安全问题;

第二层,只有你在持有的物品:如 SIM卡、手机、谷歌验证动态密码等;

第三层,只有你本人有的特征:如指纹、虹膜、人脸、声音等。

一个常见的认证因子组合:密码 + 邮箱验证码 + 手机验证码 + 谷歌验证器动态密码 + 用户人脸身份信息。

是不是听起来无懈可击?理论上来说,启用了完全的 MFA ,账户应该非常安全。即使某一层被突破,黑客也无法访问帐户,除非他们也获得了其他身份验证因素。

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各大互联网公司中的业务流程中,他们可能会为了简化用户的操作采取动态式的、选择性地验证。

这时候,真正重要的便是其风控方案(如异地登陆、异常操作识别)能否覆盖到用户操作的边缘情况。

以推特为例,2023 年 9 月,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遭遇了 SimSwap(Sim 卡交换)攻击——即有黑客通过社会工程学,让服务商 T-mobile 转移 Vitalik 手机号到黑客手机上。随后 Vitalik 的推特发布了诈骗信息,导致了约 69 万美元的损失。

Vitalik 事后在 Warcast(一个去中心化社交平台) 上感叹,一个电话号码足以重置 Twitter 账户的密码,电话号码并不安全。慢雾科技的首席信息安全官也表示,SimSwap 攻击成本不高,甚至黑市里都有 SimSwap 劫持的报价。(出处(https://x.com/WuBlockchain/status/1701407498174108136 、https://chaincatcher.com/article/2101231)。

可见,即使有 MFA 的存在,在手机号验证权限过大、没有识别出异常登陆的情况下,推特没有阻挡黑客的攻击。当然,这也可能是推特在效率和安全上的平衡。

这种平衡,在涉及管理用户资产的交易所更是一个难题。

以币安用户因恶意插件丢失资产为例。黑客实际上并无法通过直接提币到链上盗取用户的资产,因为这肯定会需要过 MFA。所以,黑客使用了交易操作进行对敲,通过来回亏损交易某个小市值代币让黑客从波动中获利。随后快速地从另一个账户提走,完成盗币。

然而,对于登陆状态下的交易所,大部分人肯定是希望交易能够及时、快速。大家肯定不希望在快速买卖的过程中还要验证几层 MFA。在这一点上,币安只能通过升级更复杂的风控方案(比如识别对敲)来解决,而不是使用 MFA 去影响用户交易的效率。

放弃一劳永逸,唯有狡兔三窟

看完前一部分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理解了 MFA 并不完美,仍需要通过风控方案来进行平衡效率和安全。强如世界级大所,也需要一直升级。

而选择私钥,便是自我承担风控方案的开始,这升级的压力来到了你的身上。

你是否做好了准备完全控制自己的加密资产?你也许一开始只是简单地从小狐狸上抄写私钥到小纸条上,但很快你就会发现这远远不够。

你依然需要:

– 以相同的力度防止黑客入侵你的电脑;

– 以相同的警觉度防范最新的黑客钓鱼、社会工程攻击;

– 在常用热交互钱包、冷钱包之间分配资金,同时管理授权;

– 付出一些额外成本,如使用硬件钱包保护隔离私钥,甚至是更高级的方案

到这一步,你会发现「放在冷钱包还是交易所,到底怎么选?」并不是一个好问题。私钥和 MFA 都各有好处和权衡。

对于系统性地管理资产安全,思考这几个问题才是更重要的:

– 有哪些风险?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就是防黑客入侵与钓鱼;

– 如何分散风险?通过多样化和冗余的策略来降低单点故障的风险;在 Defi 圈子里,有句话叫「一矿一地址」,可以体会下;

– 如何降低风险?是否在能力范围内采取各种各样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措施,比如安装安全插件、使用硬件钱包甚至是多签;

– 如何应对风险?制定应急响应计划和灾难恢复计划,比如如何最快联系到如慢雾这样安全机构进行资产被盗后的补救。

这些问题,对于不同资产规模、不同需求的用户,回答都不同。

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后,或许我们就不会再问标题所提到的问题,做一些诸如把全部资产放在一个交易所、使用存放大额资产的钱包去交互陌生网站的操作了。

(推荐阅读:A0 ~ A9 成神之路的加密资产保管方案,你在什么段位?https://x.com/OneKeyCN/status/1792075838617452688)

结语:安全是反人性的

投资通常是反人性的,安全亦然。

安全被黑客攻破,最终往往是由于人性的弱点被利用——如懒惰、贪婪和轻视。

我们深知一些用户只想要一个简单的答案,比如用 App 这个就安全、买了这个硬件钱包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就像大家永远在问,买了哪个币能发财。

作为一家负责的加密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必须诚实地说——安全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思想和实践过程。

有人说,认知决定了财富获取的高度。

同样地,认知也决定财富守护的底线。

与以太坊、Solana 相比 TON 的 DEX 还需要什么?

作者:Wyz_Research

交易是 Crypto 世界的绝对核心,但在不同从业者的眼中,交易完成的渠道却有着很大不同。

在中心化交易所,几乎承载着整个行业的交易流动性,平台在中心化模式下撮合效率高、交易深度好、成交速度快。

但对于公链的原生世界来说,基于智能合约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才是整条链上交易的核心,也是链上业务的流动性核心,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代币上市、交易规则都和公链一样保持着无需许可的交易特点,与中心化交易所形成了鲜明的“门槛”差异。

如果单看每一条公链,都会存在一个核心的去中心化交易所,盘活整条链的业务和生态,甚至我们在以太坊、Solana 上看到了围绕 DEX 构建出的“代币业务全链条”。

在这一轮周期中,TON 公链声名鹊起,但 TON 的生态建设仍然非常早期,TON 公链上的 DEX 应用更是整体表现“少且功能单一”,相较于成熟的以太坊、Solana,TON 上的 DEX 应用还需要如何发展?

以太坊、Solana 上成熟的 DEX

毫无疑问,目前 DEX 发展最成熟的是以太坊和 Solana。

以太坊的 DEX 得益于以太坊 Defi 发展许久,而 Solana 的 DEX 发展得益于链的性能和生态热度,其 DEX 交易额一度达到了与 CEX 分庭抗礼的态势。

接下来我们分别来看两条链上的 DEX 发展。

以太坊最早期的 DEX 是 Uniswap,其首创了 AMM 模式,通过等比例投入的代币池作为交易对两种代币的流动性供应,在 Uniswap 应用的迭代中,V1 是最简易的 AMM 版本,V2 对交易撮合和 LP 等功能进行了优化,在 V3 中,则加入了可在固定价格区间提供流动性的功能,开始对专业流动性供应者提供友好的支持,也是目前运行的版本。此外,还在实现具有限价订单等功能的 V4。

从迭代版本的变化中,Uniswap 在保证用户交易顺滑的基础上,为提供流动性的 LP 不断升级提供更成熟的资产管理功能。这代表了 DEX 的优化方向。

除了 swap 和 AMM 的 LP 外,Uniswap 在 DEX 的业务上还完成很好的成绩。

首先是 MEV,AMM 池在用户交易的过程中价格随着池中代币比例随时变化,此时 MEV 会因为 AMM 池交易撮合过程中会产生套利空间而存在,代币交易价格也会对外影响链上其他应用对价格的读取。

因此,Uniswap 还在 MEV 和 Oracle 上具有天然优势。

在 MEV 上,Uniswap 保持着一定的 MEV 抗性,谨防因 MEV 带来的三明治攻击以及无常损失外更高的交易滑点。

在 Oracle 上,DEX 几乎是最快的交易对价格源和最全的交易对数据源,这使得很多 DeFi 协议并没有选择 Chainlink 等以太坊链外预言机方案而是选择基于 Uniswap 的 DEX 预言机直接报价方案。这让 DEX 可以将“预言机”能力作为输出能力之一组成其他 DeFi 的数据模块(如借贷协议和衍生品交易市场)。

Uniswap 代表了 DEX,但 DEX 业务上需要的精细化功能,是由其他 DEX 补充的。以太坊上还有很多类型的 DEX,例如 Balancer、Curve、Sushiswap 这些发展多年的 DEX 以及 1inch、MetaMaskswap、Matcha 等聚合器类 DEX。

其中,Balancer 的出现,开始让 DEX 成为链上应用的流动性中心变得更精细化。首先 Balancer 提出了对流动性供应的管理:具备不同权重、多种代币的流动性池,其大胆的将 Uniswap 的等比例流动性池向自定义比例和多种代币进行了改变,这有利于项目进行流动性供应和市值管理。再者,Balancer 还把 Launchpad 的抢购规则改为了更有利于用户获得合理代币价格的 LBP 规则,改变了 AMM 池抢跑科学家对交易价格的影响;

Curve 的存在则主要为我们呈现了链上稳定币交易的市场,其主要为各类稳定币和 pToken 提供交易流动性,稳定币和 pToken 实则是 DeFi 交易过程的中转物,是公链链上交易和业务实现的必须品,在代币的经济机制中,有些还承担了缓冲的作用。

再看 Balancer、Curve、Sushiswap、DODO 等 DEX 除了交易兑换外,另一重要业务就是为 LP 和 pToken 等多种️代币提供了质押池,以完成资产的复利。这些 DEX 不仅仅是集聚了 AMM 的 LP 流动性,还是 Defi 等应用的供应链角色。

综上,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以太坊上,基于 DEX 发展出的成熟链条,但以太坊上交易确认速度慢,当交易确认足够快的时候,或者链上数据反馈足够快的时候,对应的业务可能会换成另外一种发展形式。例如 Solana。

Solana 上的 DEX,与以太坊最大的不同是,体验和 CEX 几乎相同,并且,如果交易确认足够快,DEX 和聚合器发挥的作用是一致的,这时候 DEX 最在意的从“都在我的平台”转变为更在乎“交易对和对应的 LP 池在哪里。”

所以对 LP 的支持就会更加精细化。

自 Uniwap V3 开始提出了固定价格区间的 LP 之后,所有后续有创新的 DEX 都在 LP 的基础上加入了对价格的管理。

在 Solana 上,设计最为精细的 DEX 是 Jupiter,流动性池功能设置最精细是 Meteora,两者相比较,Meteora 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相应交易对的流动性,其对 LP 提供的精细设置,除了价格区间,还包括代币波动曲线、比例等;Jupiter 除了 LP 功能的丰富之外,还主打代币发行,会为用户的需求设计,例如用户可以使用美元成本平均法(DCA)来进行批量多次的代币买入。

除了 DEX 之外,Solana 链上的所有钱包,几乎都有链上交易对的交易聚合功能,在交易确认速度极快的情况下,用户已经不需要再进入 DEX 去完成 swap 操作。

这体现了高速区块链的 DEX 应用的设计特点:在设计功能时,要留下模块化的开口,功能可以插拔式组合,让所有用户的入口可以快速集成 DEX 交易模块,以让用户需要 swap 时,使用自己 DEX 上的流动性。

TON 的 DEX 现状

以太坊和 Solana 的 DEX 已经在周期中如此成熟,那 TON 现在情况如何?相差多少,又差在了哪里?

TON 的性能和承压能力,是当下所有公链中,唯一能与 Solana 并肩的,但 TON 的生态是 Web2 模式和 Web3 模式的组合型生态,这种组合在技术上会在使用中淡化 Web3,在技术上深入 Web3。

TON 生态中的 DEX,这个特征很明显。

例如 Telegram 内置了中心化的交易池完成稳定币和 TON 的充值,继而完成 TON 和其他代币的兑换,从功能上看,已经是简化版本,操作体验上和 CEX 的闪兑几乎一致。

这个功能是 Telegram 的 Wallet 的第一功能,第二功能是通过与 TON 公链钱包 TON Space 完成与链上的交互,体验基本与在 PC 端、移动端使用 MetaMask 一致。如果需要兑换代币,生态内 STON、Dedust 较为常用,但功能基本和 Uniswap V1 相似。

显然,这体现出了 TON 在 DEX 方面的不足,如果说 Telegram Wallet 的承担了 CEX 体验,TON Space 和 DEX 可以在 PC 端和移动端交互,最后,Telegram 的 Mini App 和 Bot 也会是 DEX 或者 CEX 功能的交易前端。这几项设计满足了在交易体验上的优化,但后端链上原生交互的部分,明显是较为落后的。

目前,看到的所有 DEX,例如 STON、Dedust 等都只提供类似 Uniswap V1 的交易功能,在我们对 Soalna DEX 生态的分析中看到的是,对于高速区块链的 DEX,重要的是提供交易的流动性,或将交易功能模块化,让流动性的优势成为用户选择的原因。

而在 TON 上的交易,其前端入口一定大量存在于 Telegram 内,DEX 还是要像 Jupiter、Balancer 等一样,增加业务的精细化程度,做到所有用户的平衡,无论是用户、还是代币提供者、还是流动性提供者,或者平台开发者,每个角色都需要一定的精细化功能加以配合。

TON 上有什么项目在完善 DEX?

相较于 Uniswap、Balancer、Jupiter 等 DEX,TON 还未出现(或还未上线)完全可以的补足所有功能的项目,但经过对全生态中公开的项目设计思路进行查阅后,笔者发现,即将要推出的 DEX 链上交易中间件 LayerPixel 有希望完成 TON DEX 功能补充。

LayerPixel 由 TON 公链的 launchpad TonUP 参与孵化,是一套为 Telegram Mini App 设计的 DeFi 解决方案,官方称其为 Layer 1.5。可以提供包括钱包、DEX(多种交易算法)服务,除了直接面向 C 端推出 PixelSwap,同时还为其他应用提供基于 Telegram Mini App 的嵌入式 SDK 套件用于开发 swap 功能。

TON 需要的,是在资产相关的全链路场景下存在对应的角色。这个全链路包含资产发行、资产交易、交易流动性供应、预言机、资产池、钱包等等。

IDO 的功能在于发行,在以太坊上有普通抢购式 IDO 和 LBP 式竞价 IDO,抢购时,极易推高 gas 和代币价格,很容易造成开盘后价格虚高随后暴跌,所以 LBP 的采用,从机制上,让交易者减少争抢,价格符合预期后再考虑买入。在 LayerPixel 提供的场景链路里,TonUP 可以提供 IDO 发行,其为 TON 的 Launchpad 的发行中加入了 LBP 规则。

IDO 后,代币开始提供流动性和组合交易,此时需要 DEX 介入。

LayerPixel 的 Pixelswap 是基于权重池的 DEX,与 Balancer 功能一致,支持 LBP 的资产发行方式,并且,这一类荷兰式拍卖的发行方式适合 FDV 不高的中小型项目使用,Telegram 生态内最多的便是这类游戏 /GameFi 项目。

越精细的设计,是让 DEX LP 更像中心化交易所中成熟的 LP,可以主动保证资金的收益率并且隔离风险。

在 DEX 上代币交易开始后,接下来将是 Oracle、Pool 和钱包业务。

Oracle 是将 AMM 中实时价格向外部的 DeFi、DEX、聚合器、借贷、资产桥等等提供价格源的过程,基于丰富的 AMM,天然具备这一能力;Pool 则是用户可以将其他的多资产进行复利质押的工具,链上 DeFi 多的情况下,会出现多种 pToken,例如很多以太坊 DEX 会为 Lido 的 stETH 提供兑换和质押;最后,钱包则是在所有的交易平台之外,在高速区块链的支持下,提供一个用户操作的入口,通过交易聚合,Launchpad 组合等部分,可以将功能都设计在钱包内,与其他应用组合使用。

以上,IDO、代币交易、钱包、预言机、Pool 等多个部分,LayerPixel 都设计在了其业务链中,在和其团队联系沟通后发现,其目标是补足 TON 上 DEX 的设计不足,并希望通基于 LayerPixel 的多个功能成为 TON 的 DeFi 中间件。

目前还获取到的消息是,LayerPixel 的代码部分已开发完毕并提交审计公司审计。出于安全考虑,审计是由两个审计公司交叉审计,将在审计结果完成之后正式上线主网。

写在最后

观察 TON 的应用之后,会发现 TON 很依赖 Web2,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 Telegram 的用户降低门槛,但基于多条高速公链发展的经验看,Telegram 的官方钱包未来可能更多的是作为钱包验证工具,辅助用户进行更多直接的链上原生交易,以保证资产的安全和 Web3 交互的正确性。

对于公链来说,DEX 是链上活力释放的场所,每个 DEX 的目标,都是成为成熟的金融交易平台,让使用的用户拥有精准、成熟的资产管理能力。

TON 一直在 ATH,生态价值也在不断增长,在 TON 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项目价值的数据表现,会集中在 DEX 的交易对上,正因如此,DEX 的发展越成熟,投资者抓住机会的几率才会成倍的增加。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原文作者:,BlockBeats

原文编辑:,BlockBeats

周末,来自财富杂志的一篇文章称 Farcaster 会像大多数协议一样推出代币,让近半月持续处于下滑趋势的 Farcaster 日活数据再次回暖。5 月 22 日,Farcaster 以近 10 亿美元估值完成了 Paradigm 领投的 1.5 亿美元融资,这一消息让年初就曾引起市场热捧的 Farcaster 及其最大的前端应用 Warpcast 又一次获得瞩目,日活在宣布融资后的一天达到历史新高。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上周,知名休闲小游戏发行商 Voodoo 耗资 5 亿欧元收购主打熟人社交的 BeReal,因看上了后者拥有的 4000 万活跃用户以及增长模式。Voodoo 用接近自身一年的营收完成这次收购,无论赢家是谁,都表明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基础和增长潜力对投资者具有极大吸引力。这也可以佐证为什么 Farcaster 能够以近 10 亿美元的估值完成 1.5 亿美元融资,与 TikTok 的 2000 亿估值相比, 10 亿或许是加密 VC 们给出的一个合理预期。

TikTok 遭抵制、Twitter 和 Facebook 审查封号情况愈发严重,地缘政治和审查议题已经成为当今主流社交媒体不可避免会面临的巨大挑战。这种局面也给了 Mastodon、Farcaster 等抗审查、去中心化社交产品崛起的空间,在马斯克接管 Twitter 后,主打去中心化架构的 Mastodon 活跃用户不到一年增长了 600% 。

但 Farcaster 核心团队明确表示要赢得主流用户,首先必须赢得加密货币,Farcaster 目前才仅仅迈出第一步。融资消息刺激的不仅仅是 DAU,开发者也将 Farcaster 视为一片热土,开发客户端、搭建垂类应用、设计 Frames 等等。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赌 Farcaster 发币从而积极运营账户是最简单的下注方式,但对于一个开发者而言,认清这个生态的格局并且躬身入局,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大家都在给 Warpcast 打工

Warpcast 的 Frames 功能为其带来了第一波主流用户增长,但其对核心功能的掌控使得其他客户端只能充当「备胎」。Farcaster 协议的开发难度加上 Warpcast 的资金与用户优势,使得第三方客户端开发者面临巨大挑战。这一场竞争不仅是技术和功能的比拼,更是对去中心化社交生态未来的探索。随着 Warpcast 的继续主导和聚合应用的兴起,Farcaster 生态的前景充满变数。

最卷太子

6 月 4 日,一个支持定制化信息流的 Farcaster 客户端 Nook 宣布停止开发,引发 Farcaster 生态讨论起客户端的生存问题。目前,Farcaster 协议有十几款前端应用可供用户选择,其总用户数量超过 46.3 万,但 90% 以上的用户使用的是 Farcaster 协议开发公司 Merkle Manufactory 亲自打造的客户端 Warpcast。

在 Farcaster 开发者生态内,也有一部分人意识到,Warpcast 过于垄断,成为这个生态里的某种阴影。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今年年初,Warpcast 因为上线 Frames 功能而收获第一波扩圈势能,Frames 之于 Warpcast 类似小程序之于微信,用户可以不离开应用完成交互,解锁更多场景。除了 Frames,Warpcast 还掌握着几大核心功能,比如私信(Direct Casts)和频道(Channel)。

这意味着如果你使用 Warpcast 以外的 Farcaster 协议客户端,是无法向其它用户发私信,以及只能浏览频道、无法在频道中发布内容。如此一来,Farcaster 协议的一些前端应用就只能变成「备胎」,在 Warpcast 宕机时临时救急。

开发 Farcaster 协议客户端并非易事。Farcaster 协议及 Warpcast 创始人 Dan开发 Warpcast 花了大概 20 个人一年的时间,其核心架构和主流社交 App 相差无几,但就算这样,Warpcast 在算法、搜索、私信等功能上也不能算是尽善尽美。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反观其余 Farcaster 客户端,是由小团队甚至个人独立开发完成,这其中一部分客户端是作为 Warpcast 功能的完善,比如 Recaster 对非英语用户有内置翻译功能,宣布关停的 Nook 也有定制信息流的特色功能。Farcaster 协议第二大客户端 Supercast 虽然享有轻量级运行、用户体验更流畅等赞誉,在用户体量上仍然不如 Warpcast。

这些客户端都区别于 Warpcast 进行了创新,并且还有源源不断的开发人员正踌躇满志创建新的 Farcaster 客户端,但背后所要面临的是 Warpcast 团队 1.5 亿美元的新资金储备,是 90% 的用户通过 Warpcast 使用 Farcaster 协议。更让开发成本上升的是 Farcaster 协议还不够开放,有开发者对 BlockBeats 提到,尽管 Farcaster 协议架构相对于 Nostr 等协议来说更友好,但开发者文档相对于 Web2 来说不够齐全,开发过程中的辅助资料也很有限。

除了功能相对齐全且有协议官方资源扶持,Warpcast 与第三方客户端的竞争还会受到传统互联网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平台整合历史潮流。微博、Twitter、Facebook、Instagram、LinkedIn,几乎每一个主流互联网社交应用都有与第三方客户端竞争并获得胜利的历史。

它们的第三方客户端在用户体验、差异化功能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但官方客户端通过限制 API 调用、收购兼并等方式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在竞争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或许也将成为未来 Warpcast 与 Farcaster 第三方客户端之间的竞争路径。

Nook 创始人 Kartik 在停运公告中称 Farcaster 目前只是一个适合副业项目的平台,而不是严肃的公司,并且他认为不会有另一个客户端能够与 Warpcast 竞争,「alt 版 Farcaster 客户端可以创新,但大部分时候人们只是想浏览内容到并与其他用户互动,在我看来,Warpcast 就足够了。」

Farcaster 协议 API 服务商 Airstack 创始人也直接表示,「虽然任何人都能构建一个客户端,但实际上没有理由这样做,除非你对用户需求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这些需求尚未被 Warpcast 解决。」

普遍观点是,如果你想开发 Farcaster 客户端,得有一个足够有力的痛点或需求,要么将大量用户从 Warpcast 转移到你的客户端,要么新用户加入并留在你的客户端。又或是你可以构建一个单一的真正有价值的功能,而这个功能是 Warpcast 不太可能自己开发的(例如流媒体视频、音频空间),但它可以无缝地与 Warpcast 协同工作。

总之想取代 Warpcast 是一个不理智的选择,没有经济模型,做第三方客户端更像是给 Warpcast 团队打工。

聚合应用进一步挤压空间

第三方客户端增长面临的挑战不止来自 Warpcast,越来越受到主流关注的应用聚合客户端也成为 Farcaster 生态的有力竞争者。随着社交协议演变越来越成熟,内容碎片化也会成为和流动性碎片化一样的老大难问题,社交聚合的必要性还未被大规模感知但又是去中心化社交生态的核心痛点之一。

说到聚合客户端,扎根最深的是 Mask Network 旗下的社交应用 Firefly。其特点大而全,不仅聚合了 Farcaster、Lens 等去中心化社交协议,还因为上线时间够早而低成本接入 Twitter API,此外还能在应用内浏览 Mirror 和 Paragraph 上的文章。近两月,另一大社交协议 Lens Protocol 最大的前端应用之一 Buttrfly 和 Phaver 也分别宣布接入 Farcaster 协议,用户可以在上面同时发布内容到 Farcaster 和 Lens。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社交聚合应用;左:Firefly;右:Yup

据称 Vitalik 也在使用 Firefly 客户端,对于在不同平台都拥有巨大影响力的 KOL 来说,聚合客户端的设定足以满足想要以最简便的方式全平台同步内容这一使用需求。

除此之外,Firefly 等聚合客户端也在建立个人用户的社交矩阵,如 Farcaster 前沿探索者 0x luo.eth,Firefly 的方向不仅是同步发送,更重要的是做链上活动聚合,「聚合的目的是重新做信息分发,打通不同的社交图谱,找到更多感兴趣的人,发现更多感兴趣的内容。」

这些已经存在一定用户基础的客户端在进行 Farcaster onboarding 时会有更简洁的流程以及丝滑的用户体验。以及 Twitter 在目前来说仍然是内容密度最高的社交平台之一,对于大多数 Crypto 用户而言,聚合社交客户端的存在有清晰的产品场景,这使得 Farcaster 原生客户端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受到挤压。

机会在哪里?

Farcaster 协议正在逐步开放其核心功能,从而削弱 Warpcast 的独占优势,鼓励更多第三方客户端的开发。尽管目前存在一些运营上的挑战,Farcaster 协议仍处于早期红利发掘阶段。

Warpcast 不完美

你的敌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在 Warpcast 上常能见到对其运营「独裁」的抱怨,比如活跃徽章黑箱、英文至上等问题。Warpcast 虽然在应用界面和传统社交应用相差无几,但用户体验远称不上完美。如果非要死磕前端应用,分这一杯羹,那找到 Warpcast 最薄弱的地方进行优化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几天前,Dan 在 Warpcast 上开启了一场文字 AMA,有人问道「对于非英语母语人士在获得 power badge(Warpcast 的一种活跃等级标志)时遇到困难有什么建议吗?」Dan 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表示「如果你不会说英语,那么游戏很难玩」,他称 Warpcast 的核心是英语,而如果你不是英语母语者,可以将目光转向其它客户端。在帖子中,Dan 还提到了前文提到的客户端聚合应用 Firefly 等产品。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Warpcast 是一支总部位于美国的团队,没有计划进行国际扩张。我们认为我们可以为英语用户打造一个出色的客户端,因为没有足够的带宽来为国际用户做好工作。」Dan 的傲慢发言时常让社区用户感到不爽,「你能够筹集到 1.5 亿美元的原因是来自美国以外用户的爆炸性增长。想象一下,如果 Jesse Pollak 说 Base 只会优先考虑美国社区的 Onchain Summer 活动,那将会怎样。」

除了对非英文用户不友好,Warpcast 在产品方面还为社区所诟病的是其算法一刀切以及不透明的等级制度。

为了对抗机器人和 spam,Warpcast 采取了活跃徽章、优先模式等设定。获得活跃徽章的用户被定义为活跃的、对其他人感兴趣且不是 spam,但其评定标准并不透明。而优先模式是指用户开启后,你只能看见你关注的帐户、带有活跃徽章以及发帖人与其有互动的帐户的内容。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Warpcast 的优先模式按钮

而优先模式是默认开启的,也就意味着新用户进入 Warpcast 很难获得流量,没有互动,甚至拥有活跃徽章的人如果和新用户互动太多会被剥夺徽章。一些人开始把 Warpcast 看作是活跃徽章用户们的一个封闭圈子,又或是一个回音壁。

此外,Warpcast 的搜索功能也不尽如人意,其只有最简单的时间顺序检索,没有类似 Twitter 的高级搜索功能,Warpcast 的核心架构 Channels 中同样没有检索功能,这对于内容发现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在早期的社交媒体竞争中,MySpace 曾是领头羊,然而 Facebook 通过更简洁、用户友好的界面设计,以及更强的隐私控制和个性化体验,逐渐吸引了大量用户,最终成功超越 MySpace,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而在搜索引擎赛道,AltaVista 曾领先市场拥有技术优势和大量用户。但 Google 通过更精准的搜索算法,不断优化搜索结果的相关性和速度,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彻底改变了搜索引擎市场的格局。

这两个案例都表明产品思维的重要性,即使没有先发优势,只要真正关注用户体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就能赢得用户支持和市场认可。对于去中心化社交产品而言,社交数据掌握在用户手中,这意味着决定权也在用户手中,哪款产品好用用户会用脚投票。

「协议红利」正在强化

尽管 Warpcast 马太效应严重,但 Farcaster 协议目前已经意识到需要更加开放,为生态开发者带来了趋势性红利。

下图是一位用户被问为什么购买了 Supercast 还会被迫使用 Warpcast,他回答「只能在 Warpcast 上使用私信功能,(Supercast 创始人 Woj 说 Farcaster 母公司 Merkle 不想分享)。另外,用户不能用 Supercast 加入频道,有很多东西必须只能用 Warpcast 登录」。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前文也提到,目前私信功能还仅限于 Warpcast,Channels 属于「半去中心化」状态,非 Warpcast 客户端只能展示 Channel 而不能创建 Channel。举个通俗的例子,假设微博是 Warpcast,那 alt 客户端没有私信功能,超话也只能看,不能在自己的客户端建立超话。

在 Farcaster 的融资公告中,官方表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一是提高日活用户数量,第二就是升级 Farcaster 协议,比如向 Farcaster 协议本身添加 Channels 和私信功能。

这件事情的背后,可以看出 Farcaster 正在弱化应用,强化协议。开放核心功能等于弱化 Warpcast,不具有独占优势对其它客户端而言就是一种鼓励。

届时,用户在第三方客户端也创建一个频道,所有数据都可以在多个不同客户端上运行。这对于像 Supercast 这样有一定用户基础的客户端来说是一件好事,结合区别于 Warpcast 的优势功能,用户体量上有望冲击第一梯队。而对于中小型的垂类客户端来说,协议更加开放也会增加开发人员的自由度,完成更多功能设置。

如此一来,开发者不用重复造轮子从而降低开发成本,第三方客户端功能丰富度提升也会削弱用户的备胎心理,为其带来与 Warpcast 同水平的竞争机会。

格局打开

一个生态的早期红利就在于解决协议的痛点。对于 Farcaster 来说,增强去中心化程度、降低开发成本等都是迫切的发展需求,目前正是创新者切入的最佳时机。

「充分去中心化(Sufficiently Decentralized)」是 Farcaster 联合创始人 Varun Srinivasan的一个口号,这也是 Farcaster 一直致力于完成的目标,但目前 Farcaster 协议并不能完全称为去中心化。

Farcaster 除了用户直接接触使用的前端层之外,还包括链上和链下两个。链上负责 ID 注册、存储注册和密钥存储,链下部分是由 Hubs 组成的服务器。Hub 的概念类似于一条链的节点,运行在传统的硬件上,负责处理不需要链上确认的数据,以加快响应速度并减少交易成本,主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处理用户发布的内容、传播同步数据等。

运行 Farcaster Hubs 这件事大部分情况是开发者出于搭建客户端或是开发 Frames 等请求数据时顺手做的一件事。并且运营 Hubs 需要成本,但协议层本身对 Hubs 运营者没有经济激励。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 Farcaster 协议不那么去中心化的原因之一。

一年前,就有用户问到运营 Farcaster Hub 是否有激励,Varun 回复称大多数应用程序开发人员都会运行一个 Hub,就像每个加密货币交易平台运行一个节点一样。「没有经济激励,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不容易被操纵的方案」,是他给出的运营 Hub 没有激励的原因。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但随着 Farcaster 协议不断发展,关于激励问题也逐渐诞生新的解决方案。此前,运行 Hubs 可以定期获得一些 Warpcast 内部流动代币 Warps,尽管后来 Dan 又暂停了这项激励。6 月 6 日,EigenLayer 官方账户转发了一条名为「Ferrule」的 AVS 上新,意在激励人们运行 Farcaster Hub,增强 Farcaster 协议的去中心化程度。

Ferrule 的激励措施是 Hub 运营商将资产(比如 ETH)再质押到 Ferrule 合约中,根据网络行为动态地将资产委托给 Hubs。一部分质押收益将作为奖励分配给 Hub 运营商,同时也会支付一部分存储账户租金成本。Hub 运营商将 ETH 质押进 Ferrule 合约意味着他们的资产与 Farcaster 协议的安全绑定在了一起,Hub 的不作为或恶意行为将通过削减机制受到经济惩罚。

相关阅读:《》

除此之外,为了管理状态增长,Ferrule 还引入了数据分片和路由机制,以确保没有单个 Hub 需要存储所有数据,从而将存储负载分布在整个网络上。其还会创建一个数据位置地图,确保高效的数据检索。

借由 AVS 框架,Ferrule 便可以为 Farcaster 协议增加一个激励层。目前,这项由 Anagram 研究团队提出的想法正在处于落实阶段,提出者也在公开文档中表示如果开发者愿意一起完成这个项目可以以 EIR(创业公司驻场企业家)的身份一起加入。

而 Farcaster 生态还有很多这样的第三方服务的创业项目,从落地程度乃至融资上表现都十分亮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开发者工具 Neynar,是今年 a16z Crypto 春季创业加速器的入围项目。5 月 30 日,Neynar 宣布完成由 a16z、Coinbase 等机构参与的 1100 万美元 A 轮融资。

在 Neynar 之前,想要在 Farcaster 协议里开发的唯一方法是运行 Hub,但每月要花费数百美元的成本。Neyner 本质上是为开发者运营 Hub,每月最低只需要 9 美元,极大的降低了开发者成本。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Farcaster 协议 API 服务商,Neynar 已成为第二大独立用户连接方;图源:Suji Yan

除了 Neynar、Ferrule 等生态创业项目,Farcaster 团队自身也在为了网络同步、数据复制、状态增长等核心议题做,其背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强 Farcaster 协议的去中心化水平以及为下一个数量级的用户涌入做准备。因此,这个生态仍然有许多值得开发人员持续深耕的可能性。

Farcaster 看不见终局

Dan 常说的那句「构建你自己的客户端或使用另一个客户端」并不是让 Farcaster 协议变得更加去中心化或是用户增长的解药。Warpcast 目前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提供一种可能性,以及为普通的加密货币用户提供一个有创造力的场所。就算是聚合类客户端,在搜索功能、内容整合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Farcaster 生态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协议的开放性、不断丰富的功能、社区的积极参与,这些都为 Farcaster 的未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Farcaster 协议之上就已经衍生出了诸多产品,比如创作者平台 Paragraph、内容金融化应用 Jam、社区任务平台 Bountycaster。可能以后很多开发者作出的产品根本不会被称为 Farcaster 客户端,它使用 Farcaster 协议,但会做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

把蛋糕做大,Farcaster 仍然是一座富矿。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文 | 数智前线,作者|周享玥,编辑|赵艳秋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2024年被认为是大模型的应用落地元年,大模型落地的进展一直备受瞩目,而大模型招投标信息被认为是其中的风向标。最近,数智前线通过中国政府采购网、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天眼查、企查查、寻标宝等渠道,梳理了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15日之间大模型相关项目的中标情况,并从中看到今年围绕大模型所产生的整个大市场的一些特点。

超230个项目,呈现哪些特征?

2024年上半年,大模型相关的项目正在迎来大爆发。

据数智前线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前五个半月,国内大模型项目中标公告已发布超230个,远超2023年全年水平。

而在这超230个项目中,我们发现了如下一些特点和趋势:

第一,大模型中标项目逐月递增,相关需求也愈加多元化。

2024年前5个月,每个月的中标项目数都在创今年单月新高,从1月的15个,迅速膨胀至了5月的66个。而进入6月份,仅前半个月,公布的大模型相关中标项目数已经达到35个。可以预见,更多的大模型项目将在下半年奔涌而来。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从中标项目的采购需求来看则十分丰富,不仅有算力方面的,包括GPU芯片、训推服务器、云资源等,也有数据层面的,即大模型相关数据标注或者数据资源等,还有大模型层面的,如大模型以及相关支撑平台,应用层面的(大模型在明确场景中的融合落地),以及评测、咨询、培训等多元需求。

不过,从占比来看,大模型的算力支撑需求仍然占据主导位置,约占1/4。与各种场景化的应用相关的行业大模型、企业大模型,以及大模型赋能原有业务的项目,也占较大比重,且正在与日俱增。

第二,采购方区域分布广泛,央国企都已经卷了起来。在我们统计的项目中,地区分布十分广泛,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是出单较多的地区,但在云南保山、广西南宁、河南焦作、新疆库尔勒市、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等地也都有大模型的相关项目。

而从招标单位的行业分布来看,运营商、金融、教育、能源、政务、汽车等诸多领域都涌现出了大量项目,大模型已经开始深入到各行各业。

与此同时,央国企的大模型项目正在剧增。在我们统计的十大主要大模型厂商的中标项目中,有超六成的项目都来自于央国企。

第三,大厂在拿单上具有先发优势,但整体市场仍然机会众多。

从中标方的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拿单最多的企业,仍然是主流大模型厂商。十大主流大模型厂商合计拿下的项目,约有84个,占了总项目数的超35%。其中,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电信、科大讯飞、智谱AI、百度云、中国移动分别拿下16、14、12、11、10个项目,位列前五。

十大主流大模型厂商之外,其余超六成的项目,则花落各地的方案商、集成商及工程商,且这些方案商各自中标的项目数普遍在1至3个不等。

第四,涌现出了多个亿元级算力大单,同时也有项目0元中标项目。

从234个大模型相关项目的中标金额看,大多数项目都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

但其中,也出现了多个大单,如亿元级别项目共3个,最大一单是一个金额高达4.35亿元的算力项目,由阿里云获得。另外两个亿元级别大单则皆由大模型厂商之外的第三方服务商获得。而这两家服务商,都是华为云的合作伙伴。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千元级别大单则达到了18个,如中国移动湘潭分公司中标的“人工智能钢铁大模型建设项目”,价值2411.6万元,北京东华合创科技有限公司中标的“基于大模型的城市大脑二期项目施工”,价值6103.5万元。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上千万级别和上亿级别的项目中,有不少都是AI算力相关的项目。大单正在越来越多,甚至一些特别小的地方,也能公布好几个亿级的项目。

事实上,算力相关的项目或许还将在2024年下半年持续出现。目前不少地方都已提前预告了智算中心相关的项目。比如延安市AI大模型智算中心,总投资2.5亿元,预计将在2024年6月开工;海口综保区自贸港高端制造业算力集成创新中心项目,预计投资4.65亿元,将在2024年10月招标;襄阳市东津新区智算中心及大模型建设项目(一期),总投资4.9亿元,计划在2024年7月开工……

大单频出的同时,也不乏0元中标的项目。这一方面,有可能是企业为了争夺项目,而采取的价格战。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招标的项目属于试验测试性质,客户还要看价值真正付费。

如“联通雄安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AI大模型场景和应用探索服务”项目,即由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0元中标。不过这一项目主要是为了遴选合作伙伴,暂时还未涉及具体的项目落地问题。

又比如火山引擎中标的“ZYCGR22011904科研基础条件保障算力服务采购项目(第二次)”同样显示中标金额为0元。尽管在具体的中标信息说明中,中标价格又是以“折扣”形式呈现。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说完了整体情况,我们再来详细看看十大主流大模型厂商各自的中标情况。 中国电信:拿单最多的玩家

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2024年上半年,中国电信是一众大模型厂商中拿单最多的玩家。中国电信作为央企,可以拿到不少一手的总集大单。据不完全统计,它至少中标了16个大模型相关的项目,且其中有9个都属于“本集团体系内的项目”。

而除了内部采购项目,中国电信也从外部拿下不少项目。其中,既有大模型落地和应用的项目,如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检察院的大模型采购项目,也有不少算力方面的项目,如南航的算力中心建设项目。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这种项目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中国电信在大模型上的布局。自2022年12月起,就已启动语义大模型的研发,并于2023年11月,正式发布首个千亿参数星辰语义大模型“TeleChat”,逐渐形成了“1+1+1+M+N”的大模型布局,包括1个智算云底座、1个通用大模型底座、1个数据底座、M个内部大模型、N个行业大模型。电信旗下的天翼云为了顺应大模型对云提出的新需求,也在加速向智算云全面升级。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统计中,中国电信也作为一大招标大户,作为总集商,向外发布了不少大模型相关的招标项目。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科大讯飞:最近半年拿单凶猛

科大讯飞最近半年拿单颇为凶猛,年初至今,在各大平台放出的招投标信息中,至少中标14个大模型相关项目。尤其是进到6月份,仅半个月时间,科大讯飞就中标了5个项目。

科大讯飞同样是央国企们的重点选择对象。在14家招标企业中,至少有11家都来源于央国企,还有一家属于事业单位。

这很大程度得益于科大讯飞在国产化全栈能力的布局。去年10月,科大讯飞和华为共同推出了中国首个万卡的国产算力平台——“飞星一号”,并在3个多月后推出了讯飞星火V3.5,验证了“飞星一号”的可靠性。

与此同时,去年为探索央国企大模型之路,科大讯飞整合讯飞研究院、相关业务单元及部分前场力量,成立了公司的一级组织“星火军团”,加强开拓央国企市场。

此外,值得一提得是,科大讯飞此前在一些垂直行业市场上多年积累的行业沉淀和客户关系,也在助力其快速拿单。如司法、运营商等行业,都是科大讯飞投入颇久的赛道。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智谱AI:一匹黑马

2024年上半年,智谱AI无疑是一众主流大模型厂商中的一匹黑马。

虽然是一家刚成立不过几年的“年轻公司”,并不像其他老牌公司有多年的业务场景积累,但从年初至今,智谱AI已经中标至少12个大模型相关项目,涵盖金融、科研、能源、教育、汽车、运营商、地质等诸多行业,成为了中标项目最多、覆盖行业最广的人工智能企业之一。

尤其是从央国企项目中标情况来看,在12个中标项目中,有8个均来源于央国企,3个由事业单位招标。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为什么作为一家“年轻公司”的智谱AI,能拿到这么多项目?

一方面,早在去年3月14日,在GPT-4发布的同一天,智谱AI也发布基于千亿基座模型的对话模型ChatGLM,并开源中英双语对话模型ChatGLM-6B,成为了去年最早可商用的大模型之一,取得先发优势。

另一方面,今年年初,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对智谱AI投资,其成为该基金成立以来投资的第一家 AI 大模型公司。该基金是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联合社会资本组建,由此,智谱AI获得了不错的背书效应,也获得不少央国企的关注。

另外,更低的价格也是这家公司在一些项目中决胜的关键。比如在岚图汽车招标的大模型项目中,智谱AI报价348.81万元,比腾讯云1334.1万元的报价和科大讯飞758.96万元的报价低了好几倍。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模型和算力,与大模型相关的培训也在B端客户向智谱AI采购的产品和服务之列。比如价值约90万元的“中国移动宁夏公司2024-2025年AI+人才培训采购项目”。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百度云:服务过半数央国企

百度云是国内最早推出大语言模型的厂商之一,在大模型拿单方面,有着先发优势。今年上半年至今,百度已中标至少11个大模型相关项目,覆盖金融、运营商、汽车、水务、政务、能源、港口等多个行业,且其中,有两个均为千亿级大单。

自从今年年初,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央国企在大模型方面的动作正在加快。而百度、华为是当时唯二参加了这场推进会的人工智能企业,对其进入央国企市场比较有助益。

在不完全统计的11个项目中,有9个项目的招标人都来源于央国企。比如,中国铁塔、南方电网等,又比如太平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是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旗下一级子公司。

而除了这些公开招标的项目,在5月28日的2024智能经济论坛上,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透露一个数据——国内98家央企里,一半以上使用了百度的大模型平台或者服务。

云厂商们此前在传统云计算时代的项目积累,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带来了向大模型升级的新订单。比如中国铁塔的“2024年数字虚拟客服助手采购项目”,就是为了保证服务的延续性,而以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向其智能客服平台项目的原建设单位——百度云,进行了采购。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云此前在传统云计算市场的站位,并不在前三。人工智能的确为其带来了扭转站位的机会。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中国移动:斩获颇丰

2024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在大模型领域,同样斩获颇丰,其至少中标了10个大模型相关项目,覆盖运营商、钢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政务等多个行业。

与电信类似,中国移动同样有不少项目属于“内部消化”项目,并同时兼有对外的算力和大模型落地相关的项目。

而在对大模型的布局上,也从算力、算法、数据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全方位布局,既有大模型训练基地、大模型评测基地、大模型产业创新基地等三大人工智能基地,又有千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预训练行业数据,以及大模型应用“超级工厂”等。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腾讯云:两条腿走路

在一众投入基础大模型研发的厂商中,腾讯云一直算得上相对低调的存在。

一方面直到去年9月,腾讯才正式对外发布混元大模型,成为BATH中最晚向外推出自研大模型的基模厂商。另一方面与其他大模型企业的战略打法不太相同,腾讯云对于大模型的战略布局,呈现出了明显的“产品化”特征。

混元大模型上线后,腾讯就将重点之一放在了自身庞大的国民级产品矩阵上,将大模型直接赋能给旗下的各类SaaS产品后,典型如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对外提供服务。

今年4月,腾讯还宣布,在“大模型全家桶”策略下,其内部目前已有超400个业务在接入腾讯混元。

而从最新的中标情况来看,腾讯云大模型项目正在加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腾讯云至少中标了6个大模型相关的项目订单。其中,既有算力方面的大单,也有汽车、媒资、医疗大模型落地与应用方面的项目。

此外,除了以“大模型”为主要需求点单独招标的项目,腾讯云也和武汉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一起作为联合体,拿下了“宝安区教育数字化转型一中心两平台建设项目”,在这一个完整的数字化项目中,采购方开始在某些细分应用上,要求服务商结合大模型的能力,进行定制化开发。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腾讯云所中标的大模型项目得行业分布也较为广泛,涵盖了汽车、科研、医疗、传媒、教育等多个行业。这或许得益于其在云业务时代的积累的行业优势。 华为云:亿元大单来自算力

与传统云计算市场的情况类似,在大模型时代,虽然华为云绝大多数项目依然是通过合作伙伴参与招投标,因此很难从公开信息对其中标情况进行全面统计,但在一些NA项目上,也常常会有其亲自下场夺标,以此来打造标杆的情况。华为云是第一个明确下场做行业大模型的厂商。今年上半年,华为系公司至少中标了4个大模型相关项目,覆盖能源、气象、教育和金融多个行业。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其中,有不少都是此前就与华为云进行大模型战略签约的客户。如深圳气象局。

除了中标信息外,华为云今年还有不少类似的落地发布。比如今年1月,与鄂尔多斯市创新投资集团,联合发布了基于工业AI大模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4月28日,又与湖南钢铁集团、湖南移动发布了三方联合开发的钢铁行业盘古大模型……

大模型之外,作为目前国产化算力市场最头部的玩家,算力也是不少客户重点向华为云采购的内容。比如华为云就中标了知网与大模型落地相关的云算力服务采购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自己拿标,华为云今年上半年也通过合作伙伴拿下了不少大单。比如贵州云上鲲鹏科技有限公司中标的大模型建设工程,金额高达1.77亿元,提供的产品品牌正是华为盘古。华为的另一家合作伙伴云鼎科技,也中标了金额达1.5亿元的大模型项目,其中的大模型算力硬件等大概率也是由华为提供。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商汤科技:除了大模型,也赚算力的钱

和百度云、智谱AI等厂商一样,商汤科技也是国内最早一波推出大模型的厂商,在去年4月,商汤宣布推出了“日日新大模型”,有一定先发优势。而在今年上半年,商汤中标了至少4个大模型相关的项目。

其中一个就来自海通证券的“2024年证券垂直领域大模型项目”,需要定制开发证券行业大语言模型和海通私域检索问答应用,价值137.8万元。而除了和海通证券有大模型方面的合作之外,据悉,商汤的日日新大模型还与WPS Office、阅文等企业都有合作。

靠大模型赚钱的同时,商汤也在赚算力的钱。可以看到,上半年,商汤有3个中标项目均为与其他厂商共同合作拿下的算力方面的大单。如与科大讯飞、百度云一起合作的“招商局集团基础大模型MaaS公有云服务集中采购项目(二次采购)”,与中国电信、京东科技合作的“NLP预训练大模型公有云资源采购项目(二期)——H800GPU公有云资源采购标段”项目。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这得益于商汤此前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布局。虽然并非云计算公司,但自2018年起,其每年都会以数十亿元投入SenseCore大装置,并于2022年1月在上海临港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智算中心(AIDC),正式投入使用。

这些投入,也正在大模型时代加速为其带来真金白银的回报。2023年,商汤“日日新”大模型+大装置驱动生成式AI业务爆发式增长200%,收入已达12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达到35%,成为了商汤成立十年以来,以最快速度从无到有、突破10亿收入大关的新业务。

除了大语言模型,在业界普遍关注的多模态方面,目前商汤在投入,业界认为,视觉技术瓶颈还需要时间。 阿里云:中标4.35亿元超级大单

围绕大模型,从招投标平台的不完全统计看,阿里云最近半年拿单不算太多,仅中标四个项目,其中三个项目的采购人均为ZYCGR22011904。但它绝对是一众厂商中最大的“隐形赢家”,仅卖算力,就拿下了一个762.8万元的百万级订单,以及一个4.35亿元的超级大单。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在一众主流大模型厂商中,阿里云的打法比较特殊。今年5月,阿里云在北京召开的AI峰会上,阿里云首席技术官周靖人曾表示,开源是阿里云的战略,但与此同时,阿里云形成的是一个开源和闭源的整体体系。

虽然截至目前的中标项目统计中,仅出现了一个阿里云的大模型直接落地的应用项目,即“华润数字科技有限公司2024-2026华润集团大模型服务框架采购”项目,但一些服务商和用户已将阿里云的开源大模型,落地部署到实际业务场景中。通义开源模型下载量已超过700万。

当然,如果客户采用开源模型,阿里云不能在模型上获得金钱上的收益,但这确实是一个导流渠道,当一些客户不再满足于开源模型,或许会在寻求更高水平的闭源模型时,选择阿里云。另外,当用户用到公有云上的开源大模型时,也让阿里云从算力上赚到的钱。阿里云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其大模型API日调用量已经过亿;除了日常2C应用外,也服务了9万家企业客户。

与此同时,阿里云面向大模型落地过程中的快速定制问题而推出的百炼大模型平台,则从工具和服务角度,完成了另外一个商业闭环。 火山引擎:率先打响价格战

在一众大模型厂商中,火山引擎入场B端大模型市场最晚,一直到今年5月15日,才宣布字节自研大模型“豆包”将通过火山引擎正式对企业市场提供服务。

其中标的大模型相关项目,也相对零星。今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火山引擎仅中标三个大模型相关项目。其中两个项目,均与算力有关”。

不过,随着大模型服务的推出,并率先打响价格战,与大模型落地应用相关的项目正在被其收入囊中。今年6月,“北京银行大模型智能应用项目_智能会议平台项目”公布中标人选,火山引擎以85万元报价中标。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这与它在传统云计算时代的打法如出一辙。作为“后来者”,要想从“前辈们”手中抢肉吃,价格上就必须更舍得。

当然,比起在传统云计算市场的艰难突围,在大模型时代,火山引擎“实现翻身”的潜力或许会更大些。它背靠字节跳动,有钱袋子,有人才,有抖音、直播电商等天然场景,又有海外机构,具备在AI技术上持续跟进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

结语

被业界公认为“大模型行业落地元年”的2024年,即将过半,我们看到,大模型的竞争进入白热化,战况每天都在变化,随着各家大模型的水平不断接近,以及价格战的掀起,拿到项目最多的企业几乎每月都在变化之中,战场上的玩家们要面临的考验,也会越来越多。

未来几个月战况会如何发展,我们将持续关注。

版块无轮动、多数人踏空,这轮牛市到底谁赚钱了?

来源:Waterdrip

这轮牛市到目前为止到底谁赚到了钱?

首先肯定不是 VC。VC 投资的大部分项目还没开始发币呢。即使是那些被社区骂的高 FDV 低流通的币,看起来账面几十倍,但如果接下来没有一个山寨牛市到来的话,等 VC 解锁的时候,再跌 90% 不算多。

其次也不是散户。大部分散户都炒 meme,玩山寨,开合约,赚到钱的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极少数,跟玩彩票的概率也差不多。

观察下来,赚到钱的有这几类:

1.Bitcoin holder。持有比特币,全世界都给你打工。去年这个时候 25000,现在 65000,暴赚。一年之内涨到 100000,也是确定性很大的事情,但大部分人看不上这个涨幅,也就赚不到 BTC 的钱,合理。

2. 中心化交易所。交易所一直是币圈食物链的最顶端,整个币圈基本都在跟交易所打工。当然,干交易所也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居无定所,海外漂泼,内有盐城外有 SEC,风险跟收益成正比,合理。

3.Tether 等 CeFi 平台。Tether 一季度赚了 47 亿美元,比大部分交易所赚的还多。当然,严格讲这些钱并不是从币圈赚的。此外,一些币圈金融服务提供商,也默默的赚的很开心,比如托管理财平台等等。他们给币圈提供了好的服务,赚的钱也很合理。

4. 一些公链/DeFi 产品的运营团队。Uniswap 等 DeFi 产品流量其实很大,而交易手续费跟治理代币持有人毫无关系,几乎都进了团队口袋,这个收入其实很可观。Base 团队靠 Friendtech 一个产品贡献的手续费收入可能都有几千万美元。Tron 公链靠每天的 USDT 转账,也赚到手软,大部分也是进了团队口袋。这些项目不靠给散户画饼卖币,而是靠发展业务赚钱,其实类似传统互联网业务,他们是币圈的希望,值得所有项目方学习。特别是有 MakerDAO 的表率,Uni 也有提案准备分红,这些都是这轮牛市的 Alpha。

5. 高市值以卖币为主要目的的发币项目方,如果已经上线了 CEX,他们这一轮也已经赚的盆满钵满了。他们不需要什么收入,比如有的 ZK 项目,空投完之后链上日活只剩两三位数,也不影响他们市值几十上百亿,做市商开心的帮团队卖币。另外一些高控盘的 DeFi 币,全是工作室没几个活人的 GameFi 币,也是类似情况。这些币圈毒瘤,源源不断的在币圈吸血。这些毒瘤背后的操盘团队,当然也是赚到钱的帮凶。可笑的是,前阵子还看有人在 twitter 上吹嘘操盘项目赚了多少钱,这种奇观也就币圈有。

还有一些,比如量化团队等等,赚个辛苦钱,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谁有更多发现,欢迎回复到留言让我羡慕下。

不过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考虑建个币圈永赚 portfolio,主要持有的标的从 1-4 里选,避开 5。